第一章绪论人工智能的定义、概况; 人工智能主要学派及主要观点。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AI)是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系统。主要学派逻辑学派(符号主义方法)认知基元是符号,智能行为通过符号操作来实现,以 Robinson 提出的归结原理为基础,以 LISP 和 Prolog 语言为代表。着重问题求解中启发式搜索和推理过程,在逻辑思维的模拟方面取得成功,如自动定理证明和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不谋而合。正是数理逻辑对计算的追根寻源,导致了第一个计算的数学模型 图灵机 的诞生,它被公认为现代数字计算机的祖先。仿生学派(连接主义方法)人的思维基元是神经元,把智能理解为相互连结的神经元竞争与协作的结果,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其中,反向传播网络模型(BP神经网络)和 Hopfield 网络模型 更为突出着重结构模拟,研究神经元特征、神经元网络拓扑,学习规则、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和自适应的协同行为。认为 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对人脑的研究。MP 模型,开
第一章操作系统的定义:计算机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程序操作系统的目标:运行用户程序,更方便地运行用户程序更易于使用计算机系统更方便管理计算机的硬件操作系统的三个用途: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提供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的接口提供服务和资源下面哪些项享有特权:设置计时器的值。需要特权读时钟。不需要,无特权也能读取清除内存。需要特权发出陷阱指令。陷入内核态,不需要特权关闭中断。需要特权,能关闭中断就可以无限占用CPU修改设备状态表条目。需要特权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不需要特权访问 I/O 设备,需要特权一些CPU提供两种以上的操作模式。这多种模式的两种可能的用途是什么?区分用户级别,提供分级服务安全控制允许部分设备在非内核模式下工作中断的目的是什么?中断与陷阱有何不同?陷阱可以由用户程序有意生成吗?如果是,目的是什么?目的:在某个事件发生时打断正在执行的程序,并立即转移到该事件的相应处理程序上中断和陷阱的区别:中断:中断是由外部事件触发的机制中断可以打断正在执行的程序,并将控制转移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处理程序可以是处理外部事件中断是异步事件,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无论当前程序状态如何中断处理程序的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笔记1 绪论1.1 基本概念和术语1.1.1 数据数据(data):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称。数据元素(data element):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喝处理。数据项(data item):是组成数据元素、有独立含义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数据对象(data object):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1.1.2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结构(structure):数据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它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因此,数据的逻辑结构 可以看作是 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四类基本结构:集合 set:数据元素之间就是“属于同一个集合”线性结构 list: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线性关系树形结构 tree:数据元素之间存在者一对多的层次关系图状结构 或 网状结构 graph: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任意关系存储结构存储结构:
caroline
计算机专业学生